前幾天在西班牙逛街時,看到一個包包外型還挺好看的,價錢是稍微貴了一點,但是勉強還可接受。正打不定主意到底要不要下手的時候,順口問了售貨小姐一句:
“請問這個包包是哪裏做的?”

其實我的意思是,這個包包的生産地在哪一個國家?大概是我的西班牙文太爛的緣故,售貨員以爲我要問的是:這個包包是哪一個國家的牌子?

“意大利!”她說。

天啊,我一聽心裏就冷了半截。趁她不注意,仔細把包包內袋裏的襯裏縫邊摸了摸,拉出內袋邊縫著的一塊布標,果不其然,上面用英文寫著“Made in PRC”。媽的,還不敢寫 China 或是 Chine, 怕人家看到不買,寫什麽PRC 讓一些英文不好的人看不懂到底東西是哪裏做的,搞不好有人還以爲世界上真的有一個國家叫 PRC 呢! 如果我告訴你,我買了一個在 FYROM或 DRC 生産的包包,你一下就知道是哪一個國家做的嗎?到目前爲止我看過最誇張的例子,是一個在意大利有相當名氣的皮包與公事包制造商,爲了不讓人察覺他們的錢包和皮夾是在中國生産的,竟然把標示産地和成分的標簽縫在皮夾最深處一個跟本讓人無法看到的地方不說,標簽上面還拉拉雜雜的寫了一堆無關緊要的資訊,企圖用字海戰術來分散你的注意力,好讓人一時之間無法分辨出東西到底是在哪裏做的。這麽處心積慮想要降低成本來賺更多的錢到這種程度,未免也太過頭了吧?

這一發現讓我買興全消,好處是省下了一筆錢,可以存下來做下一個包包的基金。問題是:
1.爲什麽一聽到是意大利的牌子,警鈴就大響?
2.爲什麽一看到是阿六制造的包包,買興就全消?

不是我要說意大利人的壞話,但是自從幾年前在意大利花了好一筆錢買了一堆全是阿六生産的所謂’名牌‘包之後,我對意大利品牌的包包和鞋子就很感冒。說難聽一點,要買阿六生産的東西,何必花那麽多錢跑到意大利去買?我到意大利去買包包,除了看上他們的外型設計和材料品質之外,一個很重要的因素是因爲意大利皮包的傳統做工非常精細,所以我甘心花比買一個在其他發展中國家生産的包包更高的價錢來買一個在意大利生産制作的皮包。在這種情況下,當你發現其實你花了比買一個在德國或法國生産的皮包更多的錢,買到的卻是一個在中國用便宜人工生産的包包,你會不覺得受到欺騙嗎?

試想想:一個德國品牌,從頭到尾在德國市場制造的有相當名氣的品牌皮包,基本款大約是一百多歐元。意大利的人工要比德國來得便宜一點,所以用平均值來推斷,一個在意大利設計制造的品牌基本款包包,售價應該也是大約在這個範圍之內。當意大利品牌決定讓中國的代工廠代工生産他們設計的包包時,因爲阿六人工不過是意大利的五分之一不到,照理說包包的售價應該也要至少少個百分之五十吧,結果並不是這樣。一個包包,即使從頭到尾都是在中國生産制造,仍然是照原價賣。更誇張的是,有些所謂’精品‘品牌在中國請人代工生産的包包,竟然賣得比一些在歐洲生産制造的品牌的皮包還要來得貴。到底他們請人代工,所省下的錢,都跑到哪裏去了?怎麽都沒有反映在售價上?也沒有回饋到消費者身上?唯一的解釋就是,這些讓便宜人工代工所省下的成本,都跑到那些名牌所屬的企業集團的股利分紅去了,跟什麽’降低生産成本以回饋顧客‘八竿子扯不上關系。

就是因爲如此,我才拒絕購買這些所謂’意大利設計,中國代工‘的品牌。老實說,我甯願把錢拿去捐給慈善機構,也不要把錢拿去讓這些大企業集團吃香喝辣。一個牌子之所以叫’名牌‘,不是因爲它是象菜市場包一樣有大衆名氣,人手一個;而是因爲它代表的是一種幾百年,甚至幾千年的傳統的工藝心血結晶。有買過高級手工制造的大提琴或小提琴的人就知道我在說什麽。那種使命感和精致感,不是單單手工精細的代工就能夠做的出來的。
話說回來,對意大利品牌超感冒的原因就是,他們比其他歐洲品牌更傾向在中國代工,但是價錢依然賣得比人家貴。這年頭,幾乎所有的意大利牌子,有一半的産品都不是在意大利生産的。所以當我一聽到’意大利品牌‘這幾個字,心中立刻想起’阿六代工‘。

問題又來了:意大利人也不是笨蛋,他們也知道有越來越多的消費者,不滿他們這種以降低人工成本爲名,行漲價之實的行爲。所以腦筋動得快的意大利廠商,爲了防止消費者起反感,剛開始是從阿六那裏進口快完成的半成品,然後在進口到意大利,在意大利境內組裝完成,以合法得到’Made in Italy' 的標志認可。到後來更幹脆跟人蛇集團合作,大量引進中國便宜勞工,日以繼夜在不合意大利勞工法的環境中生産名牌包包,鞋子和服飾(許多這些勞工都是被黑幫綁約的,其薪資並沒有受到意大利勞工法的保障)。這麽一來,既可以降低人工成本,又可以合法的宣稱自己的産品是從頭到尾在意大利生産制造,以取信於消費者,一箭雙雕。

這種老奸巨猾的手段,也真虧了意大利人想的出來。問題是,大量中國勞工的湧入,無可避免的會引起許多的社會和經濟問題。許多的意大利勞工團體,對這種偷天換日的手法非常不滿。近幾年來,種族歧視的問題,在北意大利有越來越極端化的傾向。十幾年前,在街上或火車上碰見的意大利人,會對東方面孔的遊客打招呼。現在呢?普通的意大利人,一看到東方人,只有兩種反應:不是遊客,就是搶走意大利人工作的廉價勞工。對他們來說,遊客就是活該要來花大錢當凱子被消費;而廉價勞工呢?一點好感也沒有,更不用說擺出什麽笑臉了。

這種’二分法‘態度,反映了意大利社會的變遷,不禁令我想起前幾個星期在維洛那一家商店裏,替家人買禮物的時候,跟店裏的售貨員的一番談話。當我們談起愈來愈多的‘意大利制造’商品,品質不象以前那麽的好,衣服穿幾次就有嚴重脫線或者起毛球的情況時,她說:‘因爲很多廠商爲了降低生産成本,用的是便宜勞工。雖然東西是在意大利制造,但是所花的工時和對品質的要求相對的少很多,品質當然不能和從前的産品相提並論。’她又加上一句:‘你知道現在有很多中國來的廉價勞工,以很低的工資在意大利的工廠工作吧?一切都是因爲廠商想要降低成本,但是又想要挂上’意大利制造‘的招牌,所想出來的花招。如果是真正意大利勞工生産的,成本至少要多一倍。但是說真的我甯願這些廠商繼續把商品外包給位于中國的廠商生産,好過讓這些中國勞工來意大利生産所謂’意大利‘制的東西。

我不禁要想,爲什麽德國的廠商,可以繼續在德國用德國人工的價錢生産物美價廉,甚至物超所值的東西,但是意大利本土的勞工就沒辦法有這麽高的産值呢?許多意大利公司抱怨意大利本土人工貴,沒有競爭力,所以必須引進外來勞工,但是就算真的是這樣,爲什麽不從其他人工便宜的東歐地區或者中南美洲,甚至東南亞引進,而是從中國呢?說真的,中國的人工再便宜,也不會比孟加拉便宜吧?那爲何不從印度或者孟加拉引進勞工呢?

其實我並不反對廠商把産品生産線外包給其他發展中國家的廠商制造。問題是,所省下的成本並沒有反映在售價上。東西即使是在意大利或歐洲以外的地區生産的,仍然是賣同樣的價錢,有時甚至更貴。這樣一來真的讓人有一種被欺騙的感覺。而那些所謂在意大利生産的産品,細心一點的人如果仔細的看,還是可以分辨出是否爲便宜勞工制造,或是由較爲昂貴的人工所生産的。便宜人工所生産的服飾或配件如皮包,鞋子等,顔色染色的功夫較爲普通,對細節的處理如線頭,接縫處,內襯,車邊等較爲不明顯的地方,比較沒有那麽小心細膩。衣物的標簽通常也是隨便印印的,標簽的整體設計看起來就很象是亞洲地攤貨的設計,並沒有花太多的心思在標簽的設計或者其印刷處理上。所以就算東西的確是在意大利生産的,有經驗的人一看細節,還是可以立刻分辨出其做工的差異。

Copyrights@2010. All Rights Reserved.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40 間諜米格鲁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