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不是所有的“美國學校”都一樣!!

文中的“美國學校”指的是國際學校,也就是所謂的外僑學校,不是位在美國的學校。

很多家長以為,只要有辦法把孩子弄進以英文教學的所謂“美國學校”,好像孩子的前途就有保障了。殊不知如果孩子本身資資不够,再加上父母親没有足够的學識與知識,無法在家中教導孩子一些與學校課程相關的内容,補足學校課堂上老師解說的不足,孩子的學習進度並不會比上一般的普通學校來得好。這是因為這些外僑學校所上的課程,並不是只是用英文上課那麼簡單。學生必須對歐美文化史有一定程度的了解,有一定程度的宏觀世界觀,才有辦法在這些學校的教育制度中拿到好成績。如果只是單單英文程度好,但是没有養成深入思考,邏輯完善,獨立判斷的能力,以及自發閱讀各式各樣的課外讀物的習慣,那這種學生到最後也是無法進入所謂的名校。(如果英文程度好就代表成績一定好的話,那美國境内每一個學生都會講英文,難不成每個人都是哈佛高材生或者大文豪一個?)

 目前在台灣,外僑“美國學校”的課程,基本上分為兩種。一種是以美國某個學區的課程為藍本,使用美國當地學校使用的教材與課本,照着美國特定學區的課程進度走。這種制度的課程内容彈性其實不高,而且非常的填鴨;以國高中的社會科來說,如果要拿好分數,學生必須熟背課本的章節,因為几乎每個星期都有小考,而且所使用的課本内容無法讓人進一步深入思考,再加上有教學進度的考量,老師能够花在每一章節上的時間也不多,教學内容頂多只是走馬看花沾醬油般輕輕帶過,學生無法把知識内化,因為小考都是以有標準答案的選擇題為主,不像使用MYP 制度的國際學校那樣注重没有標準答案的邏輯性思考論述寫作。這種外僑美國學校的英文課上課方式,就跟台灣學校教英文一樣,也是要求學生背一大堆單字,背文法,寫作文,打破一般人對美國學校“自由”風氣的刻板印象。說穿了,就是填鴨百分百,跟台灣體制内學校的教材與教法大同小異,只是不是用中文來填,而是改成用英文來填鴨而已。

另外一種國際學校,則是使用所謂的IB PYP/MYP/DP 教材,課程内容較為自由,花在每一個課程單元的時間較長,教學内容比較紥實深入,比較注重没有標準答案的邏輯性思考論述寫作,也没有每星期一次的標準答案選擇題小考,而是以學期中作業(包括口頭報告,書面報告,短篇論文,多媒體作業,團體作業等形態)的方式來作總結性評量,成績的取得不像一般美式學校那麼填鴨。由於這種制度注重深入的獨立思考與全人教育,没有標準答案,評分標準是根據學生的作業是否有達到每一級分所要求的水準而定,其難度比一般有標準答案的填鴨考試制度要高很多,要拿到頂尖的分數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此許多資質一般般,獨立性也不够高的學生,聞IB DP 而色變:這種制度的國際學校所提供的IB 高中文憑,無法以背標準答案的方式取得高分,每個學生必須對課程内容有真實而深入的理解才能拿到好成績,因此不是每個高中生都可以成功考取的。但是就是因為IB DP文憑非常需要自律性,只適合那些能够妥善安排時間,有獨立自主學習能力的學生,不適合那些處處需要父母親監督的孩子,而讓IB DP 高中文憑成為世界一流大學非常喜愛的入學衡量指標。許多美國一流大學認為,能够在IB DP 中獲得好成績的孩子,代表他們勇於挑戰自己,也比一般的高中生更能够安排時間,在學業與課外活動中取得平衡,因此不少美國大學,如果新生在IB DP Higher Level 科目取得一定水準以上成績,第一年就可以免修不少大學學分(意思就是美國一般高中的科目和IB DP 科目之間的水準差異非常之大).

 這年頭,要進入長春藤等級的學校,競爭要遠比二十年前來得激烈許多。單單只靠SAT/ACT 或者 AP 考高分已經不足以保證其競爭力。但是並不是所有的孩子都適合IP 課程:那些用功,但是不善思考分析,没有獨立判斷能力的學生,最好不要貿然嘗試IB DP, 還是乖乖的死背課本,然後想辦法在標準答案大學入學考試如 SAT中想辦法去填到好一點的分數。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40 間諜米格鲁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